《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近日在京发布
- 栏目:热点动态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2-09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近日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
调查显示,“70后/80 后”教育水平总体较高,其中本科学历占比达到七成,呈现高知特征,养老观念较传统养老观念有很大变化,更能接受父母去养老机构养老。“80后”家庭结构是典型的421模式,夫妻2人抚养1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4位老人,压力巨大,往往在结婚生子后就被动地要考虑父母和自己未来养老问题,这使得“80后”更加关注家庭整体养老决策。 调查指出,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60岁及以上群体人均养老支出8341元,家庭愿意为老人养老花钱,养老服务市场机遇较大。尤其未来5~10年,养老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养老服务市场机遇较大。老年人多为独立生活,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变化时,对专业养老机构服务或居家社区照料的需求增量是客观存在的。 从城市居民养老意愿看,未来养老服务模式或需优化。居家养老是基础且目前占据主要地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将逐渐提升。其中,过半数受访者愿意选择在家养老,希望由家人照顾,或希望将家里按照养老院的标准配置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随着各地社区治理与建设日益完善,部分居民也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社区日托形式,即晚上住在自己家,白天在社区照料中心;或选择社区全托形式,即住到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在养老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养老要提升护理人员专业度,提高智能水平。 报告发现,熟悉的环境对老年人非常重要,甚至达到依赖的程度。在此背景下,城心养老可以满足老人对自己“熟悉生活环境”的需求,可以吸引一部分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老人。 基于城心养老机构提供的区位条件和医疗条件,选择非常愿意/比较愿意的人群达到83.1%,相反选择非常不愿意/不愿意的仅有2.4%,说明城心养老机构的产品形态符合居民养老核心诉求,符合未来养老机构发展趋势。相比同等档位城郊养老机构,目标客群愿意为城心养老机构每个月支付一定比例溢价:基于“城心养老”机构的优势,平均可以溢价13%,女性/高收入/一线城市人群可溢价比例更高,最高达20%;按照一线城市机构养老费用10000元/月计算,最高溢价2000元/月。 调查还发现,超七成受访者会为自己买保险产品,不但能够规避风险,有些产品还具有储蓄及分红功能,相当于一种投资。30~49岁人群和50岁及以上人群均认为保险是养老财富储备的有效选择。50~59岁人群、二线城市、高收入人群、女性会为了养老服务买保险。不同特征的人群购买养老相关保险产品的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女性相比男性更看重养老服务,50~5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对即将需要的养老服务更加迫切,高收入人群也表现出对保险产品附加的养老服务的重视。整体来看,受访者最喜欢就医绿色通道和定期体检服务这两项附赠权益;从城市级别来看,一线城市人群在意养老机构保证入住资格。从收入水平来看,普通收入人群更看重养老机构日费折扣。 同时,保单客户更认可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相关服务,这有利于保险公司打造保险和养老服务的闭环,实现从养老规划到服务落地以及打通支付环节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