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潮到来,“新老人”养老规划迎蓝海!

  • 栏目:热点动态
  •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22-11-04

      2022年,将迎来最大退休潮。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口出生率超40‰,总出生人口数为2.45亿,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最多,达2934万人。


      这意味着上世纪60年代出生,如今60岁左右的“新老人”将以每年2000多万人的规模进入退休年龄,有媒体将此称之为“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杨舸认为,60后这批人将于“十四五”期间逐步进入老年期,推动老龄化进程的突然加速。据预测,“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年均增长约1000万,远高于“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00万的增幅。老龄化进度的加快带来劳动力结构的迅速变化,也引起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给社会运行机制的及时调整带来挑战。


      同时,养老不仅关乎老年人群的当下,也关乎年轻人群的未来。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研究中心2021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9.6%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为此,养老金融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金融业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近年来,得益于政策利好与需求增长的共同驱动,养老金投资运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养老金融产品也蓬勃发展。”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认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种类丰富的以养老为目标的金融产品,市场参与热情高涨,发展势头强劲。商业养老金融潜力在于服务多样、产品丰富、市场敏感、主体竞争。

      十年来,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三大类产品各具特色,特定养老储蓄产品也将面世。

       其中,保险公司布局养老金融时间较早。在提供养老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方面,保险公司拥有天然优势。寿险合同具有期限长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为保险客户进行养老保障规划。同时,不少保险公司将健康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能满足客户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2018年,保险公司开始试点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1年末,税延型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3亿元。2021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19.6万件,累计保费22.1亿元。

      在提供个人养老金融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各有所长。中金公司发布的一份研报提出,银行把握着渠道和托管优势,可以着重实现居民储蓄存款向养老理财、养老储蓄类产品的引流;保险公司作为养老产品管理领域先行者,可充分利用长期养老保险运作与管理经验,把握稳健型、接受长期投资的养老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加大产品创设与开发力度,提升投保与退保灵活性;公募基金则具有长期良好的权益资产管理能力,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逐步落地,以及投教覆盖度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配置需求也会逐步增加,公募基金在养老金融产品中的优势有望逐渐凸显。

       然而,与广阔市场空间相对应的是,优质养老金融产品仍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金融业还需精准把握居民需求,提供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长江养老董事长陈林认为,目前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基本都是部分满足养老需求,养老功能与长期属性仍然不够突出,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同时,健康养老服务的两极分化比较明显,高端与低端市场中间出现了较大的服务供给真空,服务的可触达性有待提升。总体而言,养老金融领域尚未形成体系化、综合化、立体化的服务模式,需要探索更加体系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服务方案。

      同时,一些业内人士提出,金融机构需要从传统的产品提供者向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管理者转变。在发挥养老金融产品的财富增值功能基础上,延伸提供风险保障、健康养老服务等一揽子养老解决方案。